盖阳暑伤气,其证多汗,感而即发,邪不能留,其留脏不去者,惟阴暑耳,以其无汗也。人迎躁盛者,一盛、二盛、三盛、四盛,且大且数,名曰“溢阳”也。
砭出其血,谓之“放寒”,其义即此。其气来沉以抟,应肾脉也;阴阳相过,谓流通平顺也,脉名曰溜,其气来柔缓阴争于内,阳扰于外,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,起则熏肺,使人喘鸣。
内伤之论多矣,诸书统以七情赅之。心肺损而神色败,肝肾损而形体痿,脾胃损而饮食不化,感此病者,皆损之类也。
若阳盛已衰,故喑不能言也。小肠咳状,咳而失气,气与咳俱失。
其痛之时息,大经乃代。痛在经者脉多弦大,痛在脏者脉多沉微。
实者少壮新邪,则可攻可拔;虚者根本有亏,则倏忽变幻,可无虑乎? 故邪不能独伤人,必因虚邪之风,与其身形两虚相得,乃客其形。